抗疫一线,港澳台青年这样写下志愿故事
2022-06-02
点击量:
在北京市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,无数的师生员工冲在抗疫前线,做学校防疫的“第一道防线”。港澳台同学们更是积极响应,参与到学校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之中,守护这一方美丽的校园。
今天,让我们走进法学院澳门2020级本科生梁家桦与环境学院台湾2019级硕士生王逸明的志愿故事,感受他们在志愿服务中的奉献与感悟。
梁家桦 澳门 2020级法学院本科生
高三那年新冠肺炎疫情第一次爆发,我经历了人生第一场网课,这场巨变拉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,大家也逐渐习惯了疫情防控的常态化。很荣幸,大一能够与各位同学们相聚,在人大度过完美的大一和大二。期间,走过了不少胡同园林,也看到了一些雪山美景,好像我一直都是疫情防控下被保护得很好的那批“幸运儿”。
三月,我因学校顺利开学而感到兴奋,却因五月北京疫情的突发,大批同学归家返乡而感到万分焦灼无助。疫情之下,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一系列防控下为我们默默付出的工作者,他们仍在无声坚守。那些日常在教学楼提醒同学戴口罩的志愿者、夜晚在教二草坪默默做后勤保障的值班老师和保安、在权益委员群里“有求必应”的团委老师、为食材消毒凌晨而起的食堂叔叔阿姨.....温馨人大发布的“这是凌晨四点半的人大”视频让大家都泫然泪下。
抱着“囤一堆书,不愁吃喝,乖乖地在学校学习或许也很好”的想法,最后在“回乡大军”中我选择留了下来。或许是潜意识里相信这一切都会回到如初,或许是学校这些很暖心的政策让我觉得“留守阵地”也未尝不可。作为班级的权益委员,我能够看到,每次所收集到的同学意见,都能得到老师们及时的反馈和帮助。当同学说对运动场地有需求,学校立马安排百家廊的健身跳操、在各个广场提供运动娱乐器材;当同学说外卖关闭带来吃饭困难,学校马上延长了食堂供应时间。同时作为疫情夜谈活动的参与者,我能切实感受到学校的暖心和诚意。因此这次留校,我报名成为了法学院的抗疫志愿者,也成为了宿舍“楼长”。北京现在的疫情逐渐明朗但仍然严峻,作为学校抗疫志愿者的一员,这场“无声”的战争我们一定能够赢得漂亮赢得完美。
王逸明 台湾 2019级环境学院硕士生
当前是北京疫情的关键时期,也是学校防疫的关键时刻。新的变种病毒传播力变得更强、更快、更难察觉,所以我非常能体会学校的防疫工作的难度,我积极报名成为校园的防疫志愿者,希望同与学校一起变得更好。我的主要工作就是请大家戴好口罩或是发放口罩给忘记戴的同学,确保人大全体师生的安全与健康。 学校的生活,在我看来要比校外朋友幸福很多,疫情期间外面的餐厅不能堂食,学校不仅可以堂食,还能在草地上野餐。每天可以去吃实惠的便当,还有校友、企业捐赠的太谷饼、小龙虾和云南米线。学校更有一些不错的活动:有胡邓老师线上讲授的“优化心态,战胜疫情”心理讲座,让我原本压抑的心情好了很多,变得开朗乐观;明德影讯也在八百人大教室放了电影,让喜欢看电影的我不会因为出不了学校而失落;课余时间逛一逛学校的毕业生市集,买买东西让我的心情好了很多。疫情期间,我感觉校内的生活比校外更安全且更有保障。
受到学校帮助与庇护的我,总想着该为学校做点什么,我选择做校园志愿者帮学校分忧。北京的疫情终会结束,在这期间,我希望能利用毕业前的一点剩余时光,好好地一起默默守护照顾我长大的这所校园,非常时期的一点时间一点微光,能为学校助力也是我的荣幸。
王逸明同学的志愿工作行动路线图
面对疫情的“大考”,港澳台学子用他们的坚守,守护着学校的安宁与健康。抗疫一线的故事,我们一起书写。